阮姓文化研究唯一官网
热度 15|
历史是人们曾经生活、奋斗及其周围事物演化的写照。姓氏家族在福建大地的创业历程,不断地推动着这块蛮夷之地开化、发展、繁荣,无不给历史留下浓浓的印记。阮氏家族在古代福建发展史有过三次重大贡献。 一是“七闽人师阮弥之”。南朝刘宋元帝元嘉年间(424-453年),江左人阮弥之,系河南开封陈留郡阮肇之十世孙,任昌国郡(即晋安郡,治今福州)太守,据黄仲昭《八闽通志·秩官》和陈衍《福建通志·名宦》记载,“昌国初为蛮地,俗不知学。弥之教之稼穑,兴学校。家有诗书,市无斗嚣”。《乌石山志》曰:“兴学校,正风俗。洞夷海寇为虐,弥之设方略御之”。福建人为感念文教始祖阮弥之的功德,特于乌石山南麓建祠庙(即“七闽人师庙”,乾隆年间迁前屿)以祀之。这是史书记录有关在福州设立学校教化民众,也是福州地区作为闽中首邑开始布施教化的最早信息。 二是“七子辅闽王治闽”。阮肇的第三十一世孙阮能(阮严第三子,严公乃唐咸通进士、荆南节度判官),曾为唐朝节度使,后为光禄大夫,被尊为国公。能公有七子领唐军加入王朝、王审知队伍由南康入汀州,克漳浦,占泉州,过兴化,唐景福三年抵福州。后梁开平三年闽王•王审知封能公七子官职,长子阮希颜为兴化太守、希颜儿子阮少彰为闽县县令;次子阮希郡为福州太守,后七子阮少惹任罗源县令;三子阮希畋为泉州千总,后七子阮少玫(功)任长溪县令;四子阮希蹯为漳州太守,后其子阮少看任罗源县令;五子阮希袭为闽王驸马,后其子阮少祯任长溪县令;六子阮希实为闽王随驾统领;七子阮希邵为侍御史,后其子阮少盛开平二年进士、福州刺使、监感德盐场、爵晋御史大夫,其子阮少伟乾化初克南蛮贼寇有功,擢升御史大夫兼闽南都元帅。阮氏七兄弟及其子孙辅闽王治闽,传播中原文明,为使福建成为“海滨邹鲁”做出了重大贡献。诚如闽山郑堂赞阮氏曰:“河岳之秀,邦家之桢,建树勋业,显宦于闽。”另据传,能公为避朱温之害,还安排唐昭宗李晔之子十岁的颖王•李柞逃到福建周宁,改呼岳王•李景。 三是“阮世隆使闽邑偏安”。阮肇的五十八世孙阮世隆,系能公之二十七世孙,生于古田县大甲,元至正间以书经中,任罗源县尹,时酋夷攻闽城,军民绝储,总管陈友定密书求救。阮世隆公乃奋前截竹埋沙填塞战道,振金鸣角以破之,不日余纷净荡,百姓安妥,寻拜福州路都元帅。筑城垣,修省台,尽力于所当为。后授奉直大夫江浙等处行枢密院判官,捐建浦边福成大桥(石碑尚在)。开洪沟而注东海,决夹湖而澄九曲。元末,农民起义,群雄纷争,尤其是朱(元璋)陈(友亮)鏖战鄱阳湖十余年,生灵涂炭。世隆公领福建军民安居乐业,不卷入战争,偏安闽邑。及至朱元璋大明一统,公乃献地而归,隐居连江,授枢密使加参知政事。殁享于防御祠堂(朝廷为表彰宋•国师阮大成举贤斥佞,力保李纲出相而赐建,该祠旧址现已被建为宁德市漳湾镇人民政府)。明•何景明诗曰:怀旧吟赠阮世隆,君家高楼对芳树,开宴曾留三日住,铜盘绛蜡暖照春,金壶银漏寒催曙,知君重义多豪游,满门宾客为我留,珊瑚不避铁如意。...桐江许天赐赞曰:将相之才,金玉之器。大府承流,雄藩总制。功盖当时,泽贻后世。堂启巍巍,森然松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