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发源于甘肃泾川水泉寺村(解放前的阮陵乡)今有阮陵渠 阮陵书院 阮陵墓 阮国遗址,在今城关中学内& o# s2 T% L# |5 C2 t _( h( L
# ]8 T! N9 v$ \) q/ W0 u {
,历周代至秦,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此际见于史册者有春秋时鲁国人阮氏,始皇时秦人阮翁仲。 湖北通山县黄沙镇阮氏宗祠。 民国十九年《泾州采访新志》载:“风俗:泾为古阮陵地,风气古茂,俗尚俭朴,士则半读半耕,农则种谷植果”。 清宣统《泾州采访志》收录有关阮陵的诗文有:进士慕维城《高峰春雨》诗:“天半一枝笔样新,盈盈春色最宜人。地高巫峡常行雨,峰接瑶池别有春。阴借彩云飞紫盖,冷随绛雪落红茵。阮陵桃李花如许,恰好及时润泽匀”。 ! X A/ W5 p6 ]+ S7 i 0 p7 I: j" T) {# a# H 举人张炜《重经阮陵书院故址七绝》诗:“学海堂前噪暮鸦,阮陵城外日西斜。摩挲断碣寻遗迹,犹有当年手种花。不到阮陵十五年,颓坦断堑尽堪邻。欲寻故址今何在,战垒萧萧起暮烟。禾黍离离一望平,崦嵫山下暮云横。萧条村落无鸡犬,蔓草荒烟空月明。昔年曾此访回中,三度经游王母宫。今日重来怀往事,萧萧泾水又秋风”。 清宣统(1909)杨丙荣著《泾州采访志》对阮陵书院如此记载:“书院旧名麓城,易名仰止,原建于治南嵩山之麓,道光初年移建于东门外,名曰阮陵,毁于兵,光绪八年署州牧胡韻兰改建于南关,学政陆廷黻题其名曰镜清,地址坐南向北,今改设高等小学堂,房舍共五层”。“孔昭佶(山东曲阜人,泾州知州)移修阮陵书院”。“陕甘学政翰林院编修豫章许振(★振之后请造一字:左示字边右韦)《泾州直隶州创建试院记》:“复阮陵之训诂……”。* e/ J: I5 A$ p' g: l1 e- E) i; S
民国《泾川县志》建设志记载:“阮陵渠,民国32年由阮陵乡人士史文郁(笔者外祖父)、史建功、赵静齐等商请芮丰渠工程处测量设计,呈准修筑,是年二月兴工,土工由乡民担任,石工由受益田亩之民负担,至九月工峻,渠口西自杨坡村起,东至东庵村止,计长6公里231.60公尺,宽1.60公尺,共需工料费40余万元,可灌田五千余亩”。) q) [/ Z- Z( [) R- A
# _0 R" J* R2 z5 M/ M( t, W 泾川健在的高寿文化人士一致认为:阮陵就是阮姓人的祖陵。因为阮在民国以前的泾川古代历史上出现时,是以地名、校名、渠名、乡名和文学作品、县志记载的形式出现,但都不以“阮”一字单独出现,而以“阮陵”出现。阮字后伴陵字,决不会取陵字本意中的哀颓、欺侮之意,而取了大土山、帝王的陵墓、磨砺、严峻、经过、超越、登、上升之意,其中心意思还是陵墓之意,因阮国确切的标志性遗址在今城关中学和背靠的山上,该山又名兼山,包含了山中有阮陵和陵字的其它褒意,兼山也显然是文化人命名,无乡民口语俗意之痕迹,乡民一般不会用兼字。这是泾川人为了纪念阮国和阮姓起源地这一重大历史史实和无价的文化遗产,在古代就作出的难得的文化贡献。* h$ L- ^6 G% a' Z% k.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