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阮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阮汉先的个人空间 https://home.ruanchina.com/?7240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不忘根本 情注桑梓——怀念老战士阮武同志

热度 4已有 1024 次阅读2012-3-6 15:44 |系统分类:商界弄儿

不忘根本 情注桑梓

——怀念老战士阮武同志

阮汉先 

201235

阮 武,原名阮步银,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出生,本县龙仙镇三华大岭下人,中共党员,县处级离休干部,二00三年十二月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阮武同志于一九四七年五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第三团翁南武工队。先后担任警卫员、税收组组长。解放后担任翁源县公安科(县公安局的前身)手枪组组长、公安队副队长、公安特派员、预审股股长、秘书股股长、公安局副局长、局长,县委委员、区人民代表和第二届翁源县人大代表。妻子余永菊解放前也是北一支队第三团的游击队员,现在也是离休老干部。

在一九五八年的反地方主义时被错定为地方主义分子,受到开除党籍和下放农村劳动的不公正处分。在“文革”中又被诬为翁源“武斗”黑参谋和挑动者,曾进过监狱和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后调县食品公司工作,一九八0年落实政策,恢复原行政级别十八级和局长职务,调任县畜牧水产局局长,一九八八年离休,享受县处级待遇。

阮武同志生前始终牢记,自己出身贫寒,来自山区,原本只是一个“任人摆布、当牛驶唤”的苦工,通过投身革命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部队里,他不仅得到了部队首长的精心培养,更经受了对敌斗争的严酷考验。解放后,又在公安战线上摸爬滚打,为保卫新生政权、建设新翁源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奋斗多年。特别是在建国初期,他一身正气、满腔热忱、全神贯注地为巩固人民政权而工作,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是迫害。正是由于从贫苦到艰险,从斗争到胜利,再由不公正对待之后正义最终得到伸张等这些离奇跌宕的非凡经历,造就和形成了他既铁骨铮铮又柔情脉脉的人生性格。所以在他离休之后,依然不留余力地怀着感恩的心情投入各项有关老区建设的工作,关心支持“老区”建设和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关注并支持家乡建设等等,充分体现了一名老战士“离岗未离心,退岗不退志”的光荣本色。

阮武同志虽然刚二十出头就已离开家乡,投身革命,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更没有忘记曾为当时的游击队活动做出了重大牺牲和卓越贡献的老区人民。阮武同志虽然全家都住在县城,但他常怀乡村情结,关心故地建设,想山村人民之所想,忧“老区”人民之所忧,解“教育”、“民生”之所难。从下面五个方面就足以说明阮武同志不愧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老战士、老党员、老同志,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他来自山区、出身农民,不忘根本、心系“老区”人民的高尚情怀:

一、倡议成立“翁源县革命老战士联谊会”。根据曲江、新丰等县先后成立“革命老战士联谊会”的情况介绍,由阮武等二十二位同志发起并请求县委、县政府领导审批成立“翁源县革命老战士联谊会”,县领导口头同意后成立筹备小组,他亲自写报告于199136分别呈送县委朱振宣书记、县长李石保、副书记黄建华及民政局长谢思才等领导研究后批复同意成立“翁源县革命老战士联谊会”。接着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成立“老联会”的各项筹备工作中。首先是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指导。然后是写报告批拨相关经费、参与起草“老联会”《章程》、组织发展会员、办理社团登记,商议机构人员的推荐、选举,以及成立大会的各项具体工作等都有条不紊地研究、落实。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于1991919成立了。在县委、县政府所有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指导下,成立“翁源县革命老战士联谊会”的大会开得热烈又隆重。在外地工作的曾在翁源参加革命战争的老首长、老前辈60多人,县五套班子成员和各镇及县直部委办局负责人等共8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成立大会由何伟青副县长主持,县委副书记陈阳代表县委、县政府讲话,原北一支队司令员何俊才、政委邓楚白也在大会上讲了话,还有少先队代表的献词,还有韶关市老游击战士联谊会老首长黄艺华、共青团翁源县委、县总工会、县妇联等的贺信,成立大会开得隆重而热烈。

“老联会”成立后,由于广大会员的信任,先后担任第一任副会长、会长的职务。在职期间,他不计任何报酬,尽心尽责,上对县委县政府负责,下对广大会员负责,积极维护广大会员的合法权益,争取县委政府的重视,落实会员的政治、经济、医疗待遇,如补发离休费、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等,对会员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会员生病住院时亲自和其他同志前往探望、慰问,会员生病需到外地治疗有经济困难的也积极帮助解决。会员去逝则做到:⑴主动通知死者单位;⑵协助家属处理后事;⑶亲自参加送别仪式。

总之,从成立“老联会”的发起到筹备工作开始,至担任第一副会长、会长职务的12多年中,阮武为这个特殊的老年群体倾注了他的全部精力。

二、全力协助和促进革命老区两个文明建设。阮武同志从1991年成立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开始,就积极参加革命老区的两个文明建设。积极向县委县政府、何俊才老首长和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老区建设的实际问题,如:交通落后、饮水困难和学校破旧等问题。在199112月,我们县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开始评划解放战争根据地和补划抗日战争老区的工作,并成立了“评划”工作办公室,阮武除自己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外,还组织9名会员参加办公室的工作。这些会员都怀着对老区人民感恩的深厚感情,发扬战争年代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深入各地调查研究,重新踏遍了老区的山山水水,群众高兴地说游击队员又回来了。并先后共同写出调查材料85编。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二年多的艰苦努力,最后被划定为抗日老区的有12个乡镇28个村委285个自然村,人口有49364人。被划定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的有16个乡镇112个村委1097个自然村,合计老区人口192720人,占当时总人口的56.4%,老区面积占75%。经过二年多的艰苦努力,整个评划工作无一错漏,顺利完成了老区评划工作,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表扬。

三、积极参加评定确认“五老”人员的工作。 “五老”是指:老堡垒户、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和老共产党员。我县于2000年冬对“五老”进行第一次确认。2003年县委县政府要求民政部门对“五老”人员进行重新审核认定,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以县委副书记谢寿通为组长,刘金阳、阮武为副组长的“五老”评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阮武从始至终参加了此项工作。原北一支队司令员何老板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曾多次打电话给阮武,说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是体现我们党和政府对曾经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来支持革命,今天我们应当与老区人民分享胜利的成果,我们要以感恩的心认真做好此项工作,不要漏掉一个符合评审条件的人,以免留下忘恩负义的骂名。对不够条件的也要严格把好关,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充分肯定他们对革命的贡献。20031217,何老板不畏远途舟车劳顿领着10多名在广州的原北一支队战士,回翁源参加评审验收工作,民政局“五老”办公室阮武等工作人员,将“五老”人员的每个材料向何老板汇报,进行逐个确认至深夜,18日继续评审确认。在何老板的亲自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民政局“五老办”阮武等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使我县“五老”人员的评审工作顺利完成,最后被确认的“五老”人员共506个。

四、重视后代教育和关心青少年成长。阮武同志在198810月办理离休,实际上他是离而不休,除了以上各项工作外,还重视后代教育、关心青少年成长。

一是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孙们要积极工作努力学习,要做国家的有用之材,绝对不能成为损害国家、社会的废品。

二是经常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阮武曾三次应县城第三小学校长钟亚占的邀请,去该校给全体师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遵守法纪的教育,两次到烈士陵园对祭拜革命先烈的学生讲革命斗争历史,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

三是关心家乡的教育教学。阮武同志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尽量给学校、老师和学生一个安静祥和的教学环境。然而,公元20026月份的一天,家乡——三华新岭村,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一同来到县政府上访,2002813又接到新岭村委阮万和、阮万日、赖贵凤三人的来信,同样反映新岭小学已经有好几个月都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原因仅是村里仍欠包工头的部分工程款,那包工头不仅将所有的教室都锁了,还把不是他承建的那栋教室也一并锁了,于是学校不得已暂时搬到村委会的办公楼去上课,但包工头竟然连村委会的楼也一并锁了,所以老师们又只好将学生带到祠堂里去上课,可是,那里既没有黑板也没有台凳,根本无法开展教学。当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后,阮武同志寑食不安、心急如焚,认为这件事,如不尽快解决,不仅会波动人心、影响稳定,更主要的还将要危害教育、误人子弟。于是他在2002814日用书面向县委县政府作情况汇报,又正面与村委干部、镇领导和教育局负责人约谈沟通,进而召集村、镇、局三家负责人共同研究,协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正是由于他的热心关切和亲力亲为从而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也使家乡的育才基地——新岭小学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五、重视解决事关民生的具体问题。阮武一直认为:民生问题决定人心向背,而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搞好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处于相对闭塞的山村,更应该解决“路难行”的问题,正所谓“若要富,先修路”。如自己的家乡——三华新岭村从前之所以称“太山”和“大岭下”,正因为是一个远离墟镇、比较偏僻的小山村。解放以前,唯一能与外面相连的是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的羊肠小道。几百年来,吃苦耐劳的先辈们一直艰难地往返于这条山重水复、高低不平的狭小山道。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天然环境,才成为当年游击队活动、逗留的地方。在解放战争时期,该村热血青年阮英、阮胜、阮华、阮武、阮相、阮超、阮龙等1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组织,其中阮英、阮胜、阮华等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许多村民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充当游击队的“情报员”、“堡垒户”和“供应站”,为此,该村被评为“解放战争游击老区村”。在2003年的“五老”人员评审中有三位老人被 认定为“五老”人员(还有一些符合条件的老人已经去世)。

可是,与历史荣耀和现实要求不相符的是:解放已经五十多年了,作为革命老区之一的新岭村,唯一往外的新岭公路依然是“晴日尘粉飞扬,雨天泥水四溅”的泥土路。这种状况如不迅速改变,不仅给乡亲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阻碍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干群关系,损害政府形象。然而,对家乡道路进行水泥硬底化改造,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其中,最关键的是资金问题。为此,阮武同志于20038月初吩咐外出干部阮汉先写出书面请示,然后拿着书面请示,以“县老区建设促进会”负责人的名义,亲自找时任县委书记陈世平,分管副县长童志跃和时任交通局长肖慎达等领导协商,要求从支持老区建设的角度将三华老人院至大岭下公路(简称‘老大公路’)纳入政府扶持改造计划。经过多方努力,这个报告终于获得了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列入2004年度政府扶持改造的计划——即享受每公里10万元的政策性补助。从而使“老大公路”的水泥硬底化改造由理想变为可能,否则,老大公路的水泥硬底化改造就无从谈起。

但是,政府的立项和补助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当地群众必须筹集到工程配套资金每公里4万元(单指铺水泥路面,其它附属工程费用要由当地全额筹集),否则,“老大公路”的改造还是一句空话。于是在20038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六上午,阮武同志和妻子余永菊将所有家住龙仙的该村外出干部,召集到老干局三楼开会,研究如何大力支持和自觉参与家乡道路改造。这次会议,不仅统一了在外乡亲们的思想认识,而且还形成决议:由外出人员组成家乡道路改造“理事会”,全面担负起家乡公路改造工程的宣传发动、资金筹集和整个修路工程的组织实施。在筹集修路配套资金时,阮武同志和妻子余永菊商量说自家要带个好头,当时就主动捐出现金15000元,加上去学校的一条及到各村小组的三条硬底化村道共捐资18000元支持家乡修路,还要他的妻子余永菊负责整个修路工程的财务收入与支出。余永菊虽然年过七旬,但她不怕辛苦和麻烦,认真负责整个捐款的收集和工程的收支,真正做到了既出钱又出力。由于“理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大大激发了全体乡亲们的参与热情,使整个捐款达到188966元,捐款人数达到773人。其中①村民479人,②外出人员103人,③嫁出去的女姑165人,④有关领导16人,⑤其他热心人士15人。从而顺利地解决了老大公路改造工程的配套资金。于是,这条乡亲们盼望已久的,长约2公里,砼面宽三点五米,路边宽各一点五米,总投资近四十万元的水泥硬底化改造工程,从公元200410月初正式开始,历时4个月,于公元20051月底全面完工。

龙仙镇三华老大公路的成功改造,不仅结束了村民们行路难的历史,同时,通过修筑这条“爱乡路”、“连心路”,也充分显示了以阮武等为代表的外出干部不忘根本、热爱家乡的桑梓情怀,以及所有家乡人民崇尚文明、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阮武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他的一身下正气、坚持原则、淡泊名利、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心系翁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几十年来,阮武也得到了应得的荣誉,计有:

11983年在畜牧水产局任局长期间,由于工作积极,成绩显著,县政府给予记功奖励(翁人奖字0009号);

21990年“老人节”被评为“五好”家庭;

31992年被评为县直属机关的优秀共产党员(199271签发的荣誉证书);

41992年被评为老干工作先进个人奖;

519931994年度被评为县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199371签发的荣誉证书);

619931994年度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72001年被评为年度先进老干部;

82002年被评为年度先进离退休老干部;

92002年被县人民医院聘为行风建设监督员。


路过

雷人
3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