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阮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阮文琼的个人空间 https://home.ruanchina.com/?8167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馬来西亚吉隆坡的阮梁公庙

热度 6已有 1046 次阅读2012-5-12 21:59 |系统分类:商界弄儿| 雷王, 白沙, 客家人, 大帝

Wednesday, July 1, 2009 阮梁公聖佛廟溯源
白沙羅新村於1948年開闢之初,從吉隆坡Pantai地區遷移過來的廣東四會人形成了以該籍貫人士為主的社區,
同年在阮梁公廟現址蓋了簡陋小廟,並將原先奉祀於Pantai 舊址的阮、梁二佛與文氏貞仙接來奉祀,白小原校也於同年創建。
阮梁公聖佛廟舊址廟宇創立於1941年或更早,白沙羅現址廟宇重修於1995年,為一進式鋼筋水泥建築,
廟埕前原本栽種了兩棵與廟宇同齡的榕樹,現只剩一棵,作為白小臨時校舍的庇蔭,廟埕有焚紙爐與香爐各一只,
大門匾額寫“阮梁聖公佛”。

殿堂內主祀神明為阮公聖佛、梁公聖佛及文氏貞仙。左神嚨尚奉祀雷王大帝神牌,寫著:“玉封雷王老爺四位列尊神位”,
配以對聯書著:“北闕恩綸加賜命,南濱赤 子賴神恩”。奉祀雷王的廟址原本在白小原校,讓位於學校后暫無落腳處,
只好寄居在阮梁公廟里。因此,雷王為了教育而“孔融讓梨”,反映了白小的保校精神早 已有先例,今天的保校運動乃一脈相承。

現今的白沙羅新村村民由廣東人及客家人佔大多數,雖然常常聚在阮梁公廟埕,但大部分對廟里神明與四會人的關係並不太明瞭。
其實吉隆坡地區有四間奉祀阮梁聖佛的“兄弟廟”,分別座落於增江北區、千百家新村、沙叻秀新村及白沙羅新村,
擁有122年歷史的沙叻秀邵氏園阮梁公聖佛廟是各兄弟廟的源頭。

四會先民守護神

四會籍人士於120多年前在吉隆坡的文良港地區落腳,形成四會村。村民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
將阮梁二佛及文氏貞仙從廣東四會的寶林古寺阮公廟請來,蓋了廟宇奉祀他們。阮梁公廟於1964年首次遭錫礦公司逼遷,
新廟址在淡馬魯路,於1969年再度被逼遷,搬至現在的蒂蒂旺沙公園處,1983年第三度搬遷時,才在沙拉秀邵氏園的政府地正式落腳。
2000年,阮梁公廟經歷的新近一次搬遷,在沙拉秀新村比鄰的公主花園建起了富麗堂皇的北方宮殿式廟宇。

和白沙羅新村的阮梁公聖佛廟一樣,這裡所奉祀的神明是廣東四會縣最靈顯的二佛一仙-即阮公、梁公及文氏貞仙。阮公聖佛,
原名阮子郁,陶塘鋪周村人,生於宋朝宗元豐二年(1079)正月初九,自小就很有佛緣,能理解焚文經典佛籍。阮父母早亡,
投靠其姊,為姊牧牛,據稱他牧牛時只要畫個圈圈,牛只就不會亂跑,草也吃不盡,他則能另覓清幽的地方靜修。

1102年,六祖慧能現身為阮說法,選中鳳凰山與阮同修行。該年八月十四夜,阮向姊姊要求洗澡,洗畢即匆匆離開。
阮姊發現他失蹤后,遂領家人前往尋覓,在一頭白牛的帶領下,眾人在荔枝樹下發現群牛圍樹而跪,阮則坐化於樹頂,
當時,阮公才24歲。阮姊回家后發現阮留下的洗澡水變成黃金,遂以它為阮鑲金身,奉祀於眾緣寺中,後來改為寶林寺。
阮子郁成道后,曾多次現身護國有功,先後被封為“護國庇民大師菩薩”、“至聖顯應大師菩薩”、“慈應大師菩薩”,
後來又多次顯靈救民,加封“保康”及“昭靈”名號。

阮梁公何方神聖?

梁公聖佛,原名梁慈能,馬山都人,生於宋哲宗元符元年(1089),幼時因雙親貧窮無力養育而投靠姊姊。
梁羨慕阮公修道成佛,便前往參偈(言字邊),某夜夢見阮公說偈后便削髮為僧,終日不語,如愚人,四處佈施救濟。
徵宗政和六年(1116),年方19的慈能,身穿黃袍、手持素珠,坐化於高平山。後人商議后,決定與阮公同法,
將梁公肉身供養。梁公成道后,屢次顯靈有功,獲封“正大求應化師菩薩”及“高平得道化師菩薩”,後來加封“靈佑”與“普佑”名號。

和阮梁二公同祀的文氏貞仙乃貞女鮑文氏,貞山都人,自小嫁給鮑生,後者死於虎口,文氏服喪三年,並盡心盡力伺候家翁及小姑,
無奈被父母強迫改嫁,遂逃到貞山修道去。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人們見到一座幡橦升上西南方,裡頭坐著一名婦女,
村民認定那是鮑文氏,遂於虛宮故址立肖像奉祀,名為“貞烈仙洞”。文氏貞仙得道的年代遠遠早於阮梁二公,
可是在所有阮梁公廟都處於配祀的地位,或許和重男輕女的觀念有關。

雖然多數阮梁公廟的主祀神明為阮公,可是看來梁公的名氣較大。話說梁公坐化成佛后,顯靈事跡報上朝廷,除了獲得封賜,
朝廷還將其遺體塑成金身,並選了廟址準 備建寺,卻引起梁村(梁公出生地)與莫巷(梁公成道處)兩地村民爭相要把廟址選在己村。
此事驚動知縣大人親自裁決,當眾向梁公焚香求示,說明香煙升向的方 向即是立寺讓梁公聖佛靜坐的地方,
結果香煙環繞在莫巷村附近的高平山(地名)的上空,遂將寺廟建在這裡,命名寶勝古寺。

梁村不甘示弱,也建了永安寺,每年都要將梁公的金身接回“祖家”坐三個月,到期后再返回寶勝寺。寶勝寺的前身為化師台,
始建於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至元代,該台還在不斷建設,至到元朝二十七年(1295),寶勝寺才落成。
1986年 被頒布為四會縣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再修建為現有規模。寶勝寺經歷代重修,至今寺內尚有清代以來重修的碑記、
石刻、對聯、匾額等等珍物。雖然無論就其 藝術價值或歷史意義,白沙羅阮梁公廟和四會的寶勝寺皆無法比擬,
可是兩者同樣擁有大榕樹作為庇護與襯托,差別只在於前者樹齡逾百,後者則是千年古樹了。

常言道:廟不在大,有神則靈。或許在當代,有神還不夠,有社區與多元族群的互動和為教育獻身的精神,
讓廟宇添加了信仰以外的意涵;並在同一個空間下,體現了融合傳統、現代與未來的意義。

路过

雷人
4

握手
2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